甲狀腺癌 簡介


iI. 甲狀腺癌的種類
在香港,高達90%的甲狀腺癌屬於高分化及預後較佳的乳頭狀(Papillary)及濾泡狀(Follicular)類別。
最常見,發病人群為年輕女性
較少見,發病人群為老年人
罕見,發病人通常具遺傳性家族史
罕見,發病人群為老年人
以下是甲狀腺癌患者的常見症狀:
頸部出現無痛硬塊
聲音持續沙啞
頸痛或喉嚨痛
吞嚥或呼吸困難,有壓迫感
持續咳嗽
體重減輕
甲狀腺癌的風險因素
iII. 甲狀腺的診斷方法
甲狀腺癌的診斷方法包括:
醫生會用手指觸摸患者的頸部,檢查甲狀腺和淋巴結是有有異常。
利用細針插入頸部的腫塊,抽取細胞,然後在顯微鏡下檢查是否有癌細胞,醫生可能會借助超聲波掃描來確定細針插入的位置。如果幼針抽驗無法取得足夠的活組織,醫生便需要使用粗針進行穿刺。一般來說,甲狀腺癌很少採用開放式活檢。
甲狀腺癌的檢查:
醫生會利用超聲波描繪頸部及甲狀腺內部的圖像,藉此查看當中組織是固體硬塊還是囊液。
醫護人員會將小量放射性碘注射入患者的血管,以測量甲狀腺的放射量。由於高分化的癌細胞會吸收放射物質,故掃描檢查有助檢測出癌細胞的位置。
攝取一系列的X光片,把影像輸入電腦後形成三維圖像,從而得出癌瘤的大小和部位等詳細影像。患者需注射顯影劑來進行檢查。
利用含有放射性葡萄糖(FDG)的追蹤劑顯示吸收的位置得出立體解剖圖像,呈現癌細胞的位置。
甲狀腺癌的分期
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和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指引,高分化甲狀腺癌可分為I至IV期:
第1期
第2期
第3期
第4期
iV. 高分化甲狀腺癌的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
手術是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醫生會視乎患者的情況,決定隻切除部分甲狀腺或是整個甲狀腺。在手術期間,醫生會檢查甲狀腺附近的淋巴結有沒有受癌細胞影響;如果癌細胞已開始擴散到甲狀腺以外的地方,醫生會把甲狀腺附近的組織一併切除。
在切除整個或接近整個甲狀腺後,患者須要終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以代替原先由甲狀腺製造的荷爾蒙,這亦可以幫助抑壓促甲狀腺素(TSH)的分泌。如果促甲狀腺素處於高水平,有可能會刺激剩餘的癌細胞,增加甲狀腺癌復發的機會。
內窺鏡甲狀腺切除術(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內窺鏡甲狀腺切除術是利用內視鏡及特別的儀器切除甲狀腺,可將切口位置由頸部移至鎖骨下、乳暈或腋下。微創甲狀腺手術在很多國家已開始採用,惟患有甲狀腺惡性腫瘤的患者者並不適用,因為惡性腫瘤需要較大範圍的切割,而良好的視野可確保腫瘤能夠被完整地切除。現時隻有甲狀腺良性腫瘤或腫瘤極細小的甲狀腺癌患者才會選擇此方法。
接受手術切除甲狀腺後,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 聲帶神經、食道或氣管受損
- 聲音沙啞疲弱
- 疲倦
- 副甲狀腺被切除後會引致體內鈣質水平大幅下降,容易出現四肢麻痺或抽搐。患者可以服用鈣片和維他命D補充。
- 手術後鎖骨上方會留下疤痕,不過隨著時間會逐漸變淡
整體來說,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及團隊操刀,甲狀腺手術的風險甚低。
放射同位素碘(Iodine-131)
完成手術後,如果癌細胞未能完全清除、出現轉移或擴散的情況,患者或需接受放射同位素碘治療。這是一種體內放射治療,放射同位素碘以膠囊或液體形式給病人吞服。甲狀腺癌細胞吸收放射同位素碘後便會被摧毀,而正常細胞則很少受到影響。
在接受放射同位素碘治療前約四星期,患者需停止服用甲狀腺荷爾蒙,因為甲狀腺荷爾蒙會阻礙吸收放射同位素碘而令其失去療效。患者或可改用注射人工合成促甲狀腺素(rhTSH),以避免因停服甲狀腺荷爾蒙而引起的問題。此外,在治療前約兩星期,患者需開始停止進食碘含量高的食物,例如海鮮、加碘的食鹽、咳嗽藥等,也要避免吃蛋、芝士或飲用牛奶等,以免影響療效。
在接受治療後四至五天內,體內的放射同位素碘會隨尿液、血液、唾液及汗液等排走,因此這段期間要在醫院接受隔離,避免接觸其他人,待輻射量降至安全水平便可出院,大約需時數天。
放射同位素碘不會為患者帶來長遠影響,女性患者將來也可以正常懷孕,不過在接受治療後首年內則不建議懷孕及餵哺母乳。
接受放射放射同位素碘治療時,可能出現以下副作用:
- 噁心
- 口乾
- 眼睛乾澀
- 味覺或嗅覺轉變
- 頸或胸部感到疼痛
大部分的副作用隻是短暫性,如果感到不適,可跟醫護人員商量,看看有沒有紓緩的方法。
甲狀腺荷爾蒙補充
早期甲狀腺癌患者經過治療後,甲狀腺荷爾蒙隻屬補充作用,並不主張使用過高劑量。惟對於中晚期甲狀腺癌,使用較高劑量的甲狀腺荷爾蒙來抑制腫瘤復發卻甚為普遍。此外,部分患者在切除副甲狀腺後,或需服用鈣片及維他命D以作補充。
體外放射治療
體外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又稱「放療」,乃透過高能量X光照射癌細胞以達致局部控制腫瘤之目的。倘甲狀腺癌患者在手術後仍有殘餘的癌細胞、或無法以手術完全切除腫瘤、或同時出現大範圍淋巴結轉移,醫生便會考慮採用體外放射治療。假如癌症復發或擴散,也可能使用體外放射治療。
目前,治療甲狀腺癌的體外放射治療大多採用「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技術,透過電腦程式設計放射強度,從多角度照射腫瘤而達致更佳的治療效果,大幅減少治療副作用。以IMRT治療甲狀腺癌,每次治療時間約二十分鐘,整個療程約三十次(六星期),患者無毋須住院,隻要定期到醫院進行治療便可。開始體外放射治療前,醫院需為患者訂製適合頭頸的透明膠面具,這面具與治療床連接,以確保放射治療進行時,患者的頭部位處於正確位置。
體外放射治療可能引起以下副作用:
- 噁心、疲倦
- 喉嚨痛、吞嚥困難
- 口乾、味覺轉變
- 照射部位皮膚反應
大部分的副作用隻是短暫性,如果感到不適,可跟醫護人員商量,看看有沒有紓緩的方法。
標靶治療
- Sorafenib
- Lenvatinib
- Dabrafenib
- Trametin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