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 簡介


腦部是人體的總指揮,大致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幹三部分。
腦腫瘤
良性腦腫瘤
惡性腦腫瘤
生長速度則快得多,會侵害及壓迫附近的正常腦組織,影響腦部及身體功能,甚至危害生命,亦即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腦癌」(brain cancer)。
良性腦瘤之中,以腦下垂體腫瘤(pituitary tumor)和腦膜瘤(meningioma)最為普遍;而原發性腦癌則以膠質瘤(Glioma)最常見。
iI. 腦腫瘤簡介
良性腦瘤
生長速度緩慢
分化程度良好
症狀緩慢
腫瘤維持在顱內,很少擴散
完全切除的機會較高,復發機會低
惡性腦瘤
生長速度快
分化程度較差
症狀來得急和重
可能蔓延至其他組織、脊髓,甚或顱外其他組織器官
難以完全切除,復發機會高
原發性腦癌與腦轉移
原發性腦癌
原發性腦癌是指起源於腦部的惡性腫瘤,一般以原發的腦細胞命名,較常見的是膠質瘤(Glioma),例如星形膠質瘤(Astrocytoma),便是由星形細胞病變而成。
腦轉移
腦轉移是指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經血液轉移到腦部,較常見出現腦轉移的癌症包括肺癌和乳癌。腦轉移比原發性腦癌更常見。
腦癌的風險因素
迄今為止,醫學界仍未確切了解腦癌的成因,但可能與以下的風險因素有關:
年齡:雖然任何年齡的人士均有機會患上腦腫瘤,但40歲以上人士的風險較高;但部分腦癌如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則幾乎隻在兒童身上出現。
家族史:家族中曾有人患神經膠質瘤
長期接觸化學物質:長期接觸輻射物、甲醛、氯乙烯和丙烯等
iII. 腦癌的症狀
腦部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患者的症狀與腫瘤的位置有關。部分患者可全無症狀,僅在常規的身體檢查中意外地發現腫瘤;有些患者卻可能同時出現一種以上的症狀。
腦腫瘤的的症狀可分為四大類:
腦壓增高
臨床上常見的顱內壓增高症狀有: 頭痛、嘔吐、視覺障礙和意識障礙等:
頭痛:一般是鈍痛;咳嗽、打噴嚏和如廁等會使頭痛加劇。早期的頭痛通常隻在早上起床時發生;到了後期,頭痛會持續並愈來愈嚴重,服藥往往無法使頭痛減輕。
嘔吐:腦癌引起的嘔吐往往來得突然和劇烈,有如「噴射性」,事前不一定伴隨頭痛和噁心。
視覺障礙:患者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和重影等情況。
意識障礙:由於大腦血流減少和腦幹功能受影響所致。如果腦腫瘤迅速生長,可引起腦水腫,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由清醒的意識轉變成昏迷。
癲癇發作
內分泌障礙
局部神經功能障礙
患者可能會出現局部神經症狀,例如一側肢體無力感或不靈活、一側身體感覺異常、走路不穩、言語表達困難、性情改變、視野缺損和局部性癲癇發作等。
iV. 腦癌的種類
神經膠質瘤
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
患者可能會出現局部神經症狀,例如一側肢體無力感或不靈活、一側身體感覺異常、走路不穩、言語表達困難、性情改變、視野缺損和局部性癲癇發作等。
寡樹突神經膠質瘤(oligodendorcyte)
在樹突膠質細胞中發展的腫瘤,較常見於在大腦半球,約佔原發性腦腫瘤的4%。
室管膜瘤(ependymoma)
在室管膜細胞中發生的腫瘤,約佔所有原發性腦腫瘤的2%至3%。
非神經膠質瘤
腦膜瘤(meningioma)
在腦膜中發展的腫瘤,通常由蛛網膜細胞形成,這些細胞負責腦脊液的吸收。腦膜瘤約占所有腦腫瘤的13%至30%。大多數腦膜瘤都是良性的,惡性腦膜瘤非常罕見。發生腦膜瘤的風險隨年齡遞增,並且在婦女中更普遍。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
是兒童中最常見的惡性腦腫瘤,多發生於後顱窩──一個包含腦幹和小腦的顱骨內部(顱內腔)的特定區域。
V. 腦癌的診斷方法
臨床身體檢查
影像學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是一項先進的醫學造影技術,利用X光射線來掃描整個人體,得出多個橫切面影像,再由電腦組成二維(2D)甚至三維(3D)影像,增加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為腦腫瘤患者進行電腦掃描時,會利用醫療顯影劑,令影像更清晰。這項檢查帶有少量輻射。
磁力共振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不帶輻射,能準確顯示腦腫瘤的詳細情況,是腦腫瘤的重要診斷工具,同時可用作術前評估,有助手術的定位和導航。
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簡稱正電子掃描,是一種先進的同位素影像技術,能顯示細胞的新陳代謝情況,能有效評估腫瘤的位置和擴散程度。
病理學分析
以外科手術取出腦腫瘤的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化驗,以確定其屬性,又稱為「組織活檢」,乃診斷腦癌最準確和可靠的手段。
VI. 腦癌的治療
此處將集中討論「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的治療方法。
GBM的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和最新的腫瘤電場治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擬定治療計畫,在大多數情況下,通常會結合一種以上的治療方法,例如利用手術切除腫瘤後,再進行放射治療或輔助性藥物治療,以盡量減低復發機會。
乳癌在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三,更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2018年,本港乳癌新增個案逾4600宗。除發病率按年遞增外,乳癌在本港也有年輕化趨勢。本港乳癌患者的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6歲,約54%乳癌個案發生在40至59歲的女性身上。
近年,乳癌的治療出現了長足的進步。倘於早期發現乳癌並立即接受適當治療的患者,存活率相當高。
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是GBM的骨幹治療,目的是在不損害腦部重要功能的大前題下,對腫瘤進行最大限度的切除。然而,若腫瘤侵入、包圍或黏附著一些重要的腦組織和神經時,手術的風險便相對提高,切除腫瘤亦會相對困難。有時候,醫生在評估患者的病情後,可能隻能切除大部分的腫瘤,而剩餘的部分就需要利用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來進一步清除。
開顱手術在最近十年有兩項很大的進步:
清醒開顱手術: 即手術在患者清醒的狀態下進行,讓醫生實時監測患者腦部的重要活動區域,避免在切割腫瘤時傷及重要的活動區域,影響患者將來的活動能力及其他身體功能。
螢光劑:由於有時候難以單憑肉眼分辨腫瘤細胞與正常組織,醫生會利用導航系統與螢光劑,使腫瘤細胞無所遁形,有助醫生將可切除的腫瘤邊界清楚定位,作最大限度的切除而不損害腦部的重要功能。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又稱電療)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來破壞癌細胞,阻止其增生和擴散。近年,較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包括:
-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 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
- 數碼導航刀(Cyberknife)
- 高速螺旋放射治療(TomoTherapy)
- 質子放射治療(Proton Therapy)
先進的放射技療技術能提升放射劑量,有效殺死腫瘤的同時,又能減低對周邊正常組織的破壞。
放射治療一般在手術後進行,有時候會與化學治療同時使用。它的即時風險比外科手術低,但亦有可能出現副作用,較常見的有腦水腫、脫髮、頭痛、噁心嘔吐和皮膚變紅等。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又稱化療)是以抗癌藥物來破壞癌細胞,較常用於腦癌的化療藥物為「替莫唑胺」(Temozolmide,TMZ)。TMZ可穿透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到達腦部破壞癌細胞,惟亦有機會破壞身體其他部位的正常細胞,引起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脫髮、疲倦及容易受感染等。研究指出,GBM患者在術後接受放射治療合併TMZ,能有效延長其存活率。
很多病人都會聽說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如嘔吐、腹瀉、脫髮、疲倦等等,而抗拒接受化療,不過各種治療方案都有機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而且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病人在接受化療之前可以向醫生了解清楚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和應對方法。
化療比較常用於擴散速度快的小細胞肺癌,醫生會根據肺癌病人的病情、年紀、健康狀況、癌症期數等而制定一個或多個化療周期,每個周期中有數日需要進行化療,其餘日子則可以讓身體恢復體力。
常見的肺癌化療藥物可分為鉑類化合物、抗代謝藥、長春花生物鹼以及紫杉醇。鉑金類藥物較容易令肺癌病人出現手腳麻痺、刺痛等的副作用,有機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雖然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可能較明顯,不過大部分副作用都會在化療療程完結後慢慢消失。
其實近年化療藥物不斷發展,很多新型化療藥已經可以大為減少治療的副作用,加上化療對治療肺癌的效用明顯可見。肺癌病人在進行化療前,可以向醫生了解如何減輕治療副作用。
標靶治療
常用於治療GBM的標靶藥物為「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是一種對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簡稱VEGF)的單株抗體,作用是透過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從而截斷腫瘤所需的養分供應,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貝伐珠單抗的主要副作用為出血。
腫瘤電場治療
TTFields是嶄新的癌症治療技術,2011年的臨床研究證實了它對復發性GBM的功效,2015年再有臨床研究確認TTFields可有效控制初發的GBM,於是香港在 2019 年正式引入TTFields。
TTFields的原理是透過低密度、中頻的交替腫瘤電場傳遞到腦部,令患者腦部的癌細胞受到幹擾而無法正常分裂,從而減慢癌細胞生長速度,使其壞死。
TTFields隻針對腫瘤的分裂,不會影響其他正常的腦部組織及其功能,除約2%患者因長時間使用頭貼而出現頭皮痕癢或敏感之外,治療期間不會產生副作用。
TTFields的使用方法:
TTFields是一種可攜帶及可穿戴式裝置。患者需在頭皮上貼上4塊電極貼,接駁電池組,每天維持至少18小時,每2至3天更換電極貼,就能達到治療效果。患者使用TTFields時可繼續日常活動,例如進食、散步,甚至做運動。
TTFields的使用時機:
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和歐盟核準TTFields應用於新確診的GBM患者,在完成外科手術和同步放化療後,與化療藥物TMZ一同使用。此適應症亦已被納入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的GBM治療指引。
其他藥物
最常用的包括抗癲癇藥物,以控制全身或局部抽筋;或是以類固醇來減輕腫瘤附近組織水腫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