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簡介


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位於左上腹肋骨以下,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腸,是貯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
胃癌是指生長在胃部的惡性腫瘤。當胃壁細胞失控地分裂和生長,就會形成胃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胃癌在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在2018年共有1277宗新症,其中男性佔739宗,女性佔538宗,發病年齡中位數介乎68至70歲。
胃癌的發展非常緩慢,甚至可以隱匿數年。在發展成爲真正的癌症之前, 胃内壁可能已經發生了癌前病變。這些早期病變很少會引起症狀,故不容易被發現。
I. 胃癌的分類
胃癌分為幾種類型:
佔胃癌的90%到95%,大部分胃癌都屬於發生在黏膜上皮層的腺癌類型。
屬於免疫系統組織的腫瘤,有時候也在胃壁上被發現,發病率大約佔胃癌的4%左右,預後和治療視乎淋巴瘤的生長狀況。
屬於罕見的腫瘤, 始於胃壁上的間質細胞,有一部分是良性的,也有一部分是惡性的。儘管這類型的腫瘤會發生在消化道的任何地方,但有60%至70%發生在胃部。
屬於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約佔所有胃癌的3%。
胃癌的成因
性別:男性的胃癌發病率高於女性。
年齡:胃癌多見於年長人士,患者大多在50歲以上。
家族遺傳:直系親屬曾患胃癌或食道癌。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黏膜炎症(慢性萎縮性胃炎)和黏膜癌前病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士,如果不 經治療,胃癌的發病率會較高。
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aemia):由於胃黏膜萎縮、胃液中缺乏內因子,導致維生素B12的吸收出現障礙而發生的惡性貧血,患者有較高胃癌風險。
慢性腸胃病:長期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和胃酸倒流等,均有機會演變成胃癌。
胃腺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s):瘜肉在消化系統頗為常見,大部分為良性,惟部分體積較大的腺性瘜肉(大於2厘米),則有機會發生癌變。
其他: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例如大量進食煙熏、醃製和燒烤的食物、吸煙、酗酒、缺乏運動和肥胖等。
第0期
又稱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癌細胞僅局限於上皮組織與基底膜之間,尚未入侵基底膜,因此極少擴散。
第1期
癌細胞僅局限在肺部,體積小於3厘米,鄰近的淋巴結尚未受到影響。
第2期
腫瘤體積約3至7厘米,並可能已經擴散至肺部附近的淋巴組織或胸壁。
第3期
腫瘤體積達7厘米以上,並擴散至整個肺部、淋巴結、胸腔縱隔等部位,但尚未擴散至胸腔以外的身體部位。
第4期
除肺部原發腫瘤外,癌細胞亦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例如肝臟、腦部、骨骼等等。
II. 胃癌的分類
如因懷疑患上胃癌就診,醫生一般會詢問您的個人和家族病史,以及一些和胃癌風險因素有關的問題,並了解您的症狀和整體健康狀況,並通過進行臨床腹部檢查來初步評估是否存在一些腹部的異常情況。進一步的檢查包括:
與消化道內窺鏡相似,不同之處是 EUS 附加超聲波探頭,解像度較高,並能深入體內靠近病竈進行超聲波檢查,故能作出準確診斷和分期。
用作確定腫瘤的大小、數目、位置、是否有擴散及其分佈等,以決定治療方案。這些影像學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磁力共振(MRI)和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等。
透過驗血檢查患者有否貧血,並了解患者的肝功能和腎功 能等,作為擬定治療方案的參考資料。
胃癌的分期
與大部分其他癌症一樣,胃癌根據TNM 狀態分為 0至4期。
第0期
胃部內層出現異常的細胞。此階段為高度分化異常(high grade dysplasia),或稱「原位癌」。此分期診斷屬少見,胃癌細胞擴散的風險很低。
第1期
一般指胃癌細胞未擴散到胃壁肌肉層、其他身體部位,或遠端器官。可再細分為:
第 Ia 期:癌細胞未侵入黏膜下層。
第 Ib期:癌細胞未侵入肌肉層,可能已擴散到一到兩個鄰近淋巴結。
第2期
一般指胃癌細胞擴散到黏膜層、黏膜下層,或肌肉層;也可能擴散到胃部外壁和鄰近淋巴結,但未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或遠端器官。可再細分為:
第 IIa 期:癌細胞侵入黏膜層、黏膜下層,或肌肉層;並擴散到鄰近淋巴結,但未擴散到遠端器官。
第 IIb 期:癌細胞侵入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或胃部外壁;並擴散到鄰近淋巴結;或癌細胞擴散到胃部外壁,但未擴散到鄰近淋巴結。
兩者皆未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或遠端器官。
第3期
一般指胃癌細胞擴散到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或胃部外壁;也可能擴散到鄰近淋巴結,但未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或遠端器官。可再細分為:
第 IIIa 期:癌細胞侵入肌肉層或胃部外壁,並擴散到鄰近淋巴結;或
癌細胞侵入胃壁、鄰近器官或組織,但未擴散到淋巴結。
兩者皆未擴散到遠端器官。
第 IIIb 期:癌細胞侵入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或胃部外壁;或
癌細胞侵入胃部外壁、鄰近器官或組織。
兩者皆已擴散到淋巴結,但未擴散到遠端器官。
第 IIIc 期:癌細胞侵入胃部外壁,或侵入胃部外壁,以及鄰近器官或組織。兩者皆已擴散到淋巴結,但未擴散到遠端器官。
第4期
一般指胃癌晚期階段,胃癌細胞擴散到胃部外壁、鄰近器官或組織;或擴散到遠端器官。可再細分為:
第 IVa 期:癌細胞侵入胃部外壁、鄰近器官或組織;可能擴散到鄰近淋巴結,但未擴散到遠端器官。
第 IVb期:癌細胞已擴散到遠端器官
小細胞肺癌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15%,大部分均由吸煙所致。這類肺癌的生長速度一般比非小細胞肺癌快,約七成患者在確診時已有擴散的情況。
III. 胃癌的治療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以及腫瘤體積、數目和位置等因素, 為其制訂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胃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
外科手術:部分胃切除或全胃切除,乃早期胃癌最有效的根治方法
輔助治療:手術前或之後輔以放射治療或化療,加強療效
紓緩治療:若癌細胞已擴散,可利用放射治療或化療藥物控制病情,紓緩症狀
標靶治療:隻適合HER2受體呈陽性的胃癌,須與化療合併使用
免疫治療:適合腫瘤PD-L1蛋白表達較高、或出現基因錯配修復(MMR)出現缺陷的胃癌患者
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是胃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對早期的胃癌患者而言,將大部份或全部的胃、以及鄰近淋巴組織切除,是最有效的根治方法。切除胃部後,醫生會將小腸接駁至食道,使患者在手術後仍能進食。視乎腫的的體積和位置,有時候可能要切除整個胃部,即「全胃切除術」(total gastrectomy),甚至連部份食道、胰臟和大網膜也要一併切除。若癌細胞已經擴散,便不適合進行根治性的切除手術,可考慮紓緩性的手術以改善胃出口的堵塞。部分患者需在術後輔以放射治療或藥物治療來鞏固療效。
微創腹腔鏡胃切除(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醫生會把腹腔鏡透過腹部小孔伸入胃部,藉著觀察屏幕上的影像,於腹部開一個小切口置入手術刀來切除腫瘤,傷口大約隻有一吋闊。微創腹腔鏡胃切除術創傷性小,患者復原較快,同時較少發生併發症。
內窺鏡切除(endoscopic resection):
腔內支架置入術(endoluminal stent placement)
切除淋巴結
切除胃腫瘤後,患者一般須進行化療或放射治療,以減低復發機會。為了讓患者盡早恢復體力接受術後輔助治療,醫生在切除腫瘤時,或會將飼食軟管置入小腸,在復原期內為患者注入液體養分。
頭痛:一般是鈍痛;咳嗽、打噴嚏和如廁等會使頭痛加劇。早期的頭痛通常隻在早上起床時發生;到了後期,頭痛會持續並愈來愈嚴重,服藥往往無法使頭痛減輕。
嘔吐:腦癌引起的嘔吐往往來得突然和劇烈,有如「噴射性」,事前不一定伴隨頭痛和噁心。
視覺障礙:患者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和重影等情況。
意識障礙:由於大腦血流減少和腦幹功能受影響所致。如果腦腫瘤迅速生長,可引起腦水腫,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由清醒的意識轉變成昏迷。
手術後應注意事項
放射治療
利用高能量放射線穿透身體,到達體內特定位置消滅癌細胞。針對胃癌而言,通常採用體外放射治療,作用包括:
- 縮小腫瘤、改善腸胃阻塞的情況
- 紓緩由腫瘤引起的痛楚
- 控制引起出血的胃腫瘤
放射治療可能會引致疲倦、噁心、嘔吐和肚瀉等副作用,照射部位的皮膚或會出現紅腫和脫皮。大部分副作用可由醫生處方的藥物紓緩,而且這些副作用大多屬暫時性,在治療結束後會逐漸消退。
化學治療
傳統化療
傳統化療乃透過藥物殺死癌細胞的治療方法,屬於系統性(即全身性)治療,大致分為靜脈滴注和口服兩種方式。傳統化療一般會在以下幾種情況下使用:
- 於胃切除手術後進行輔助化療,以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有時可能會配合放射治療。
- 當胃癌出現轉移,例如肝臟或腹腔擴散,醫生便會使用化療來為患者控制病情,紓緩症狀。
- 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在進行胃部切除手術前進行化療, 以縮小腫瘤來增加手術的成功機會。
常用於治療胃癌的化療藥物包括:5-fluorouracil、capecitabine、 cisplatinum、epirubicin、oxaliplatin、TS1和docetaxel等。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考慮結合兩至三種化療藥物一併使用。
化療的副作用因人而異,常見有嘔心、脫髮、口腔潰瘍和皮疹等。患者毋須過份擔心,最重要保持心境開朗,跟醫生坦誠溝通,醫生可透過不同的方法來幫助患者減輕化療引起的副作用。
腹腔化療
傳統的系統性化療,藥物會先經由血液循環分送至全身各處,僅有小部分才會進入到腹腔中和腫瘤發生作用。腹腔內化療,顧名思義就是直接將化療藥物灌注到腹膜腔內,以達到局部腫瘤毒殺的效果。
腹腔化療有三種:
- 腹腔內高溫化療
- 腹腔內常溫化療
- 氣化腹腔化療
腹腔內高溫化療(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
於胃部切除手術後進行,醫生會將加熱至攝氏41至42度的化療藥物經導管注入腹腔,循環約一個半小時後,再進行消化道重建手術便完成。
腹腔內常溫化療(catheter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CIPEC)是另一項選擇,需經手術在腹部置入一根皮下腹腔膠管,讓腫瘤科醫生為患者在每隔六星期一次的系統性化療期間,於第三個星期進行將化療藥物注射到腹腔內,讓其自行吸收。
氣化腹腔化療(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則是利用二氧化碳將化療藥物氣霧化,然後噴灑在患者的整個腹腔。PIPAC所需藥物劑量較系統性化療低,對肝、腎和腸胃的毒性也較低。
目前最新的趨勢是結合傳統化療和腹腔化療,稱為「雙向治療」(bidirectional treatment)。
腹腔化療不僅應用於胃癌上,也可針對其他癌細胞擴散至腹腔的疾病,包括最常見的大腸癌、胰臟癌、卵巢癌和子宮頸癌。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持續出現由癌細胞引起的腹水,傳統的治療方法隻是不斷地重複引流,腹腔化療卻有助阻止腹水復發,減輕患者的痛苦。由於腹腔化療能直達癌細胞,所需的藥物劑量較少而功效強,副作用亦相對少。
腹腔化療需在手術室進行,醫生會在患者的腹部開兩至三個約拇指大小的切口,過程約一個多小時。隻要患者的心肺功能良好,手術風險頗低,一般一至兩天已可出院回家。然而,這項手術也有其限制,如果腹腔腫瘤體積較大並與腹壁黏連,便不適合採用這種治療方法。
標靶治療
針對胃癌的標靶治療,目前有兩種藥物:
第一種是Ramucirumab,屬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第二型 (VEGFR2)的拮抗單株抗體,可單獨或合併化療藥物使用,乃轉移性胃癌的標準治療。
另一種是 Trastuzumab,適用於轉移性胃癌、且腫瘤經證實為 HER2受體陽性的患者,因此醫生會對胃癌組織進行HER2受體測試。Trastuzumab須與化療藥物合併使用。
一般面言,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輕,對患者造成的額外副作用較少。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有別於傳統的治癌概念,並非直接攻擊腫瘤,而是透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來對抗癌細胞。現時應用於胃癌的免疫治療藥物主要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惟隻適用於極小部分腫瘤PD-L1蛋白表達較高、或出現基因錯配修復缺陷(dMMR)的胃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