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癌症種類 - Cancer Type

大腸癌 簡介

大腸癌是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首,而根據不同情況,包括發現時間、瘜肉及腫瘤的生長部位及狀況,腸癌治療費用各異。多了解腸癌種類、風險因素及腸癌治療方法,有助我們預防這種高危的致命疾病。

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全長約150厘米。結腸位於腹腔,從右下腹的盲腸往上延伸至「升結腸」(Ascending Colon);接著再向左邊橫跨整個腹部的稱為「橫結腸」(Transverse Colon);然後向左下腹下降稱為「降結腸」(Descending Colon);再連接「乙狀結腸」(Sigmoid Colon),最後便是「直腸」(Rectum)和「肛門」(Anus)。 

大腸的腸壁有四層,由內到外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

結腸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食物經胃和小腸消化後剩餘的水分和電解質等,然後慢慢形成糞便,並隨著腸道的蠕動推進直腸。直腸是連接乙狀結腸和肛門之間的一小段腸道,長度約12至15厘米,主要功能是貯存糞便。

iI. 大腸癌的種類

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是指在結腸或直腸組織中形成的惡性腫瘤。

當結腸的任一個部位長了惡性腫瘤,就稱為「結腸癌」;若腫瘤生長於直腸,則稱為「直腸癌」。 

在本港,大腸癌是十大常見癌症之首。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大腸癌新增個案高達5634宗,死亡人數為2314人。

及早發現存活率逾9成

相比其他癌症,例如肺癌和肝癌,大腸癌的治癒率及存活率都較為理想。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第一期大腸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即確診大腸癌後5年仍然生存的機會率)可高於90%。相反,第四期大腸癌患者的 5年存活率則隻有8%。大腸癌治療費用、患者的生存率及復發率,都與確診及接受治療的時間有莫大關係。

第一期

>90%

第二期

55%-70%

第三期

25%-55%

第四期

8%

與許多其他癌症一樣,早期大腸癌可能全無病徵。當出現症狀時,腫瘤實際上已經在體內生長了一段時間,病情或已屆中晚期(第三或第四期)。隨著腫瘤生長的位置的不同,臨床上所出現的症狀也不一樣。

常見的大腸癌症狀包括:
  • 血便
  • 大便習慣改變
  • 大便型態改變
  • 排便不清
  • 腹脹、腹痛
  • 貧血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 疲倦

iii.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

大腸癌治療費用可對患者構成極大的經濟負擔,而它的成因與生活和飲食方式息息相關。事實上,體重、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與大腸癌的關係較其他癌症更為密切。以下是罹患大腸患的風險因素:

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 肥胖:超重(BMI 指數25至29.9)或癡肥的人士(BMI指數30或以上),特別是腰圍過胖者,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較高。
  • 缺乏運動:勤做運動(以成人每週達150分鐘中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量計)或可降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 飲食習慣:過量進食紅肉和加工肉類(例如煙肉、腸仔和午餐肉等)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此外,肉類經極高溫烹調(油炸、烤焗或燒烤)會產生可致癌的化學物質,過量進食此類食物可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 吸煙:有研究發現吸煙者患大腸癌的風險較從未吸煙者高出大約20%,數據亦顯示男性吸煙者面對的風險比女性吸煙者更高。即使已戒煙人士患大腸癌的風險亦較從未吸煙者為高。
  • 過量攝取酒精:大腸癌與中度至重度飲酒有關。建議男士每天飲酒不超過兩杯,女士每天不超過一杯。

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也會遞升。雖然年輕的成年人也會患上大腸癌,但大腸癌較常發生在50歲以上人士身上。
  • 個人曾患大腸瘜肉或大腸癌:有腺性瘜肉(腺瘤)病史的人士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會增加。若瘜肉體積較大或數量較多,或被驗出細胞變異,患者更須留神。另一方面,曾經患上大腸癌(尤其是病發時較年輕),即使已將腫瘤徹底切除,大腸的其他部分發生癌變的機會亦會較高。
  • 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ease,IBD):如果您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或克羅氏症(Crohn’s Disease),宜及早開始及恆常地接受大腸癌篩查。
  • 近親曾患大腸癌或大腸腺性瘜肉:約三分之一的大腸癌患者,其家庭成員也同樣患有大腸癌。另外,大腸腺性瘜肉有機會演變成癌症。若您有這方面的家族史,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 遺傳:小部分的大腸癌個案具遺傳性。最常見的遺傳性大腸癌分別是「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HNPCCFAP約佔所有大腸癌個案的5%,若攜帶這些遺傳基因,將有50%機率遺傳給下一代。

iV. 診斷方法

及早發現和準確診斷能提升大腸癌治療效果,並降低費用。醫生一般會透過以下方法檢查和診斷大腸癌:

血液檢查

抽血檢查紅血球數量,以確定患者有否出現貧血,同時亦會檢驗患者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水平。
CEA是一種應用於大腸癌的腫瘤標記。在大約八成的大腸癌患者中,其體內的癌細胞會產生額外的CEA,使血液中的CEA指數升高。然而,CEA的敏感度隻有大約46%。因此,我們不能單靠CEA指數診斷大腸癌。
CEA的理想參考值一般不高於5μg/L。然而,吸煙和其他身體狀況,例如大腸發炎、肝炎和肝硬化,以及其他器官的癌症,例如乳癌、肺癌和胰臟癌等,都會令CEA指數升高。因此,CEA的角色主要是監察大腸癌的治療成效和追蹤復發。
 

大便隱血測試

檢查患者的糞便中是否帶有血液。

大腸鏡檢查(colonscopy)與組織活檢

腸鏡是一條約1.6米長、粗幼如手指般、末端裝有高解像度鏡頭的軟管,由肛門進入直腸,經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到盲腸及小腸末端詳細檢查。透過內窺鏡影像,醫生可直接觀察整段大腸的黏膜,如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或病變,可即時抽取組織或將瘜肉切除作病理化驗,是大腸癌最理想的診斷工具。檢查前,醫生會先替患者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讓患者在熟睡的情況下接受檢查,整個過程大約二十至三十分鐘。

腫瘤分子檢測

對腫瘤樣本進行分子檢測,以確定腫瘤是否帶有特定的基因突變。測試結果或有助醫生擬訂大腸癌治療方案。

造影檢查

包括磁力共振、電腦掃描和正電子掃描等,以影像診斷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有否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

V. 治療方法

隨著醫學與科技的進步,大腸癌的治療選擇愈來愈多,包括:

  • 外科手術
  • 放射治療(又稱「電療」)
  • 化學治療(又稱「化療」)
  • 標靶治療
  • 免疫治療

醫生會根據病情的分期、腫瘤的大小及位置、患者的年齡、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其對治療和生活質素的期望等,制定最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有時候或需結合上述多於一種的治療方法;而結腸癌和直腸癌的治療方案亦會有所不同。

大腸癌的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是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方法。手術的目的分為:

根治性手術

切除大腸的原發腫瘤,以及鄰近的系膜及淋巴結,如有為數不多、涉及範圍不廣的遠端器官轉移,也可一併切除,然後將腸道接合。

紓緩性手術

儘管無法根治大腸癌,但為了緩解患者的症狀,如腸道阻塞或出血等,會考慮進行紓緩性手術。

大腸癌的外科手術的不同方式

內窺鏡切除息肉手術

如癌腫仍局限於息肉形式,可透過大腸鏡切除息肉。

經肛門內視鏡手術

主要是用於切除中、低位的直腸腫瘤。利用特殊的設備,對於距離肛門不超過12厘米的腫瘤,可以經肛門進行局部切除。由於手術部位接近肛門,從肛門進入可以更近距離地看清楚腫瘤,完整地將其切除,並且更好地避免在手術的過程中傷及神經或括約肌,從而保留肛門控制排便的功能。

傳統剖腹手術

主要是用於切除中、低位的直腸腫瘤。利用特殊的設備,對於距離肛門不超過12厘米的腫瘤,可以經肛門進行局部切除。由於手術部位接近肛門,從肛門進入可以更近距離地看清楚腫瘤,完整地將其切除,並且更好地避免在手術的過程中傷及神經或括約肌,從而保留肛門控制排便的功能。

腹腔鏡(微創)手術

腹腔鏡手術屬於微創手術的一種,外科醫生隻需在患者的腹部開數個大約0.5至1厘米的小傷口進行手術,以及一個大約5厘米的傷口取出被切除的組織。與傳統剖腹手術比較,腹腔鏡可以將腹腔內的狀況仔細清楚地呈現在電視螢幕上,尤其是骨盆腔內的解剖構造,所以腹腔鏡手術的優點是手術操作過程較為精準、傷口較小和出血量較少,患者術後的疼痛也較輕。不過,腹腔鏡手術需要複雜的技巧,須由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施行,治療效果(存活率和復發率)與傳統的剖腹手術相若。

單孔腹腔鏡手術

單孔腹腔鏡手術乃微創大腸癌手術的重大突破,它與傳統腹腔鏡手術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單孔腹腔鏡手術是經由一個大約3厘米的小切口進行。手術完成後,再經由同一個小切口將被切除的腸道拿出體外。

單孔腹腔鏡手術可讓患者腹壁的傷口減至最少,進一步減低手術的創傷性和減輕手術後的疼痛,不但加快術後恢復,更促成了無疤痕手術的理想,因為大部分醫生都會將此切口設計於肚臍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此項手術的技術要求非常高,必須由富經驗的外科醫生施行。

儘管腹腔鏡(微創)手術有不少優點,卻並非適合所有大腸癌患者。以下的情況通常不適合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

大腸癌引起急性腸道阻塞
腸道穿孔引起腹膜炎
腫瘤體積太大
腫瘤已侵蝕鄰近器官或有腹膜腔轉移
患者的心肺功能欠佳
患者的凝血功能異常或患有肝硬化

直腸切除手術

自從引進了機械縫合器,保留括約肌的直腸癌切除手術日益普遍。合適的患者進行術前同步放化療,亦大大提高保留括約肌的機會。

關於「造口」

有時候,直腸癌患者於手術後或需在腹部開一個「造口」(Stoma)來代替肛門的功能。造口是為腸道在腹壁造一個開口,讓糞便得以排出,並收集在體外的造口袋內。

大腸癌的其他治療方法

除外科手術治療外,在合適情況下亦會選擇放射/藥物治療,或組合使用: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Radiotherapy)又稱「電療」,屬於局部性治療,原理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集中照射腫瘤位置來破壞癌細胞,從而阻止其生長與分裂。

放射治療可用於手術前縮小腫瘤,使手術易於進行,減低手術創傷性;也可用於術後進一步清除殘留在體內的癌細胞。

針對直腸癌患者,術前放射治療常與化療配合使用,整個療程約一個月,患者需於週一至週五,每天接受十多分鐘的放射治療,目的是將腫瘤縮小,完成療程後約四至六星期再進行手術,期望能達到保留肛門的目的。

對於晚期大腸癌患者,放射治療的目的在於紓緩患者的症狀,如減輕疼痛。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又稱化療,乃利用化學藥物來破壞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化療藥物分為靜脈輸注和口服兩種,患者可能需要同時接受多於一種化療藥物治療。就大腸癌來說,化療可分為術前的先導化療、術後的輔助化療和紓緩性化療。

先導化療

部分局部晚期或第四期轉移性大腸癌,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在手術前接受先導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配合標靶治療使用,等待腫瘤縮小後,再重新評估療效,以決定患者是否可以接受根治性的手術治療。

針對直腸癌患者,先導化療常與放射治療配合使用,目的是縮減直腸腫瘤的大小,之後再進行手術,期望能達到保留肛門的目的。

輔助化療

針對第二期高風險的大腸癌患者,以及第三期大腸癌患者,一般建議在手術後給予輔助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研究證實可降低復發風險約40%,存活率也較隻接受手術的患者明顯延長。

針對直腸癌患者,先導化療常與放射治療配合使用,目的是縮減直腸腫瘤的大小,之後再進行手術,期望能達到保留肛門的目的。

紓緩性化療

紓緩性化療(Palliative Chemotherapy)適用於局部晚期無法以手術切除,以及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治療目標是控制疾病、減輕症狀而非根治。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是針對與腫瘤生長有關的受體、基因、訊息傳遞路徑,以及腫瘤血管新生因子等的藥物。標靶藥物隻鎖定攻擊癌細胞上特有的「標」,由於具針對性,因此相比傳統化療對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小。

目前,適用於治療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 抗血管新生標靶藥

透過抑制癌細胞的血管新生,截斷腫瘤生長所需的養份,使其凋亡,並減少癌細胞循新生的血管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

第二類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

作用是阻斷腫瘤的生長訊號的傳遞,藉此阻止或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然而,並非所有標靶藥物都適用於所有大腸癌患者,關鍵在於患者的癌細胞上是否帶有特定的腫瘤基因。醫生在處方標靶藥物前先為腫瘤細胞進行基因檢測,從而為患者篩選合適的標靶藥物,例如腫瘤被證實屬RAS基因突變型,則可得知其對上述第2類標靶藥物沒有效果。

醫生通常會建議晚期大腸癌患者以標靶藥物配合化療使用。

免疫治療

就大腸癌而言,免疫治療隻適用於某些經測試證實對特定基因變化呈陽性,例如「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基因缺陷(dMMR)的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大腸癌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