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 簡介


鼻咽癌乃位於鼻咽腔部位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惡性腫瘤,是本港常見的頭頸部癌症。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本港在2018年共有831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性佔634宗,女性佔197宗,男女比例約3:1,總死亡人數為295人,發病年齡中位數介乎50至60歲。在香港醫生治療鼻咽癌以電療為主,最新治療法有「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I. 鼻咽癌的病理學分類
世界衛生組織將鼻咽癌依細胞分類為:
- 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角化未分化癌(keratinizing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 未角化未分化癌(non-keratinizing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iii 鼻咽癌的成因及症狀
- 家族遺傳
- 曾受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
- 進食過多鹹魚、煙燻或醃製食品
- 吸煙
鼻咽癌的症狀
- 鼻咽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 單側耳鳴、耳塞或聽力減退
- 頸部不明腫塊
- 鼻水、鼻涕或痰涎中帶血
倘病情進入中晚期階段,腫瘤有機會侵犯鼻咽的鄰近組織,導致患者出現頭痛、臉部麻痺、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和複視(視覺出現重複影像)等症狀。
iV. 鼻咽癌的分期
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2018年第八版分期系統,將鼻咽癌按TNM狀態分為 0至IV期,其中第IV期再細分為IVA和IVB:
T(tumor):即腫瘤的大小,以及其蔓延至周邊組織的狀況。
腫瘤的大小
Tx | 原發腫瘤無法評估 |
Tis | 原位癌 |
T0 | 找不到原發腫瘤,但證實有EB病毒陽性的頸部淋巴結擴散 |
T1 | 腫瘤僅侷限於鼻咽內或蔓延至口咽或鼻腔,但無咽旁侵犯 |
T2 | 腫瘤由鼻咽部蔓延至咽旁或鄰近的肌肉 |
T3 | 腫瘤侵犯顱底骨骼、頸椎、翼骨相關結構或鼻竇 |
T4 | 腫瘤侵犯顱內、顱神經、下咽部、眼眶、腮腺或翼肌外側 |
N(lymph nodes):表示腫瘤擴散至區域淋巴結的狀況及程度
淋巴結的狀況及程度
Nx | 頸部淋巴結無法評估 |
N0 | 無頸部淋巴結擴散 |
N1 | 找不到原發腫瘤,但證實有EB病毒陽性的頸部淋巴結擴散 |
N2 | 腫瘤僅侷限於鼻咽內或蔓延至口咽或鼻腔,但無咽旁侵犯 |
N3 | 腫瘤由鼻咽部蔓延至咽旁或鄰近的肌肉 |
T3 | 腫瘤侵犯顱底骨骼、頸椎、翼骨相關結構或鼻竇 |
T4 | 腫瘤侵犯顱內、顱神經、下咽部、眼眶、腮腺或翼肌外側 |
M(metastasis):表示腫瘤有否擴散至遠端器官,例如骨骼和肺部。
遠端器官擴散狀況
分期 | |||
0 | Tis | N0 | M0 |
I | T1 | N0 | M0 |
II | T0或T1 | N1 | M0 |
II | T2 | N0或N1 | M0 |
III | T0、T1或T2 | N2 | M0 |
III | T3 | N0、N1或N2 | M0 |
IVA | T4 | 任何N | M0 |
IVA | 任何T | N3 | M0 |
IVB | 任何T | 任何N | 任何N |
早期鼻咽癌的治癒率極高,第I及第II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達九成以上。然而,由於早期鼻咽癌缺乏明顯病徵,大部分患者在確診之時病情已屆中晚期。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數據,2018年鼻咽癌的新增病例中,約四成患者確診時屬第III期,約三成患者屬第IV期。


鼻咽癌的檢查和診斷
鼻咽位置隱蔽,醫生需利用內窺鏡檢查鼻咽部位是否有異常。如發現鼻咽內有異常,醫生會抽取一些組織進行病理化驗,以判斷異常組織是否鼻咽癌。這稱為「組織活檢」(tissue biopsy)。此外,治療鼻咽癌,在香港,醫生也會為患者抽取血血液樣本,以量度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和DNA數量。
一旦確診,患者或需接受磁力共振造影檢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以判斷受腫瘤影響的範圍。醫生也會視乎個別患者的情況,安排其他適當的造影檢查,例如X光、電腦掃描(CT scan)、正電子掃描(PET scan)和骨骼掃描等,以偵測癌細胞有否擴散至其他器官,從而作出詳細的分期評估。鼻咽癌治療香港有不少方法,在接受鼻咽癌治療前,進行最新、最全面而準確的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要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關鍵。
V. 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radiotherapy)乃鼻咽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不論病情屬哪個分期都會應用得到。鼻咽癌電療屬局部性治療,其原理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照射腫瘤位置,以電療殺死鼻咽癌癌細胞。早期鼻咽癌可利用電療治療作為根治性治療,而中晚期的鼻咽癌則可利用電療紓緩因癌細胞擴散而引起的病徵,例如骨痛。
根治性放射治療的療程一般為六至七星期,患者通常每星期進行五次治療(週一至週五),過程無痛,亦毋須麻醉或住院。在進行治療前,放射治療師會按患者頭部和臉部的形狀製作塑膠模,用以固定頭頸,從而讓放射線準確照射目標。
放射治療技術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化療
化療(chemotherapy)一般透過靜脈注射或口服形式將化學藥物送進體內,藥物經血液運行全身,殺滅癌細胞,屬於全身性治療。化療多結合放射治療用於中晚期鼻咽癌,以增加局部控制率,降低癌細胞擴散的機會或延緩癌細胞擴散的時間。此外,對於局部復發或癌細胞已經擴散的患者,化療可達到控制腫瘤和紓緩病徵的目的。
最常見用於鼻咽癌的化療藥物為順鉑(cisplatin)、卡鉑(carboplatin)、5FU吉西他濱(gemcitabine),可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
前導性化學治療
同步化學及放射治療
輔助性化學治療
手術
有別於其他癌症,手術並非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這是由於鼻咽位於頭顱中央深處,非常接近顱骨底部及其鄰近的許多重要構造,例如大腦、腦神經、腦血管及腦下垂體等,手術可能造成顏面外觀與腦部功能的破壞;也因為腦部結構的限制,手術或無法取得足夠的安全距離(safe margin),或因同時合併深部淋巴結轉移,難以將癌細胞徹底清除乾淨。因此,就鼻咽癌來說,手術隻適用於某些特別情況,例如早期的局部復發,以及頸部淋巴結復發。
對復發的患者而言,由於在首次病發時已接受過高劑量的放射線,若再次接受放射治療,或會對局部組織造成嚴重破壞,從而引起更嚴重的副作用和併發症。在這種情況下,救援手術(salvage surgery)可使患者免於再次接受放射治療及由此引起的潛在風險。
鼻咽癌的手術方式
療後須知
(1)定期覆診: 患者在完成治療後,須定期檢查,以監察是否有復發的情況,如出現與治療相關的慢性副作用也可及時處理。一般而言,醫生會為患者定期進行血液檢查和內窺鏡檢查,並按需要安排掃描檢查。值得注意的是,鼻咽癌復發的病徵多樣化,且可能與初發時截然不同,但早期的局部復發治癒率很高,因此按時定期覆診十分重要。
(2)定期牙科檢查: 由於放射治療或會對唾液腺造成損傷,患者的唾液分泌減少,容易引起牙周病及蛀牙,故建議患者定期找牙齒檢查牙齒,保持口腔衛生。
(3)早日回復正常生活: 儘管鼻咽癌治療會讓患者感到倦怠,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在可行情況下,早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作息,對患者的身心都會有所裨益。
(4)作息定時,避免過勞: 治療結束後,患者應維持正常作息,盡量避免熬夜,讓身體處於均衡健康的狀況。
(5)進行復健運動: (5)放射治療會造成牙關和頸部肌肉纖維化,導致牙關繃緊和頸部僵硬。患者宜持之以恆地進行口部和頸部的復健運動,以改善情況。
(6)清洗鼻咽腔: 定期用鹽水或生理鹽水洗鼻,保持鼻咽腔清潔,以避免不潔分泌物引起鼻炎或鼻竇炎。
有需要找尋香港鼻咽癌醫生或了解治療鼻咽癌最新方法,歡迎與香港聯合腫瘤中心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