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簡介

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全長約150厘米。結腸位於腹腔,從右下腹的盲腸往上延伸至「升結腸」(Ascending Colon);接著再向左邊橫跨整個腹部的稱為「橫結腸」(Transverse Colon);然後向左下腹下降稱為「降結腸」(Descending Colon);再連接「乙狀結腸」(Sigmoid Colon),最後便是「直腸」(Rectum)和「肛門」(Anus)。
大腸的腸壁有四層,由內到外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
結腸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食物經胃和小腸消化後剩餘的水分和電解質等,然後慢慢形成糞便,並隨著腸道的蠕動推進直腸。直腸是連接乙狀結腸和肛門之間的一小段腸道,長度約12至15厘米,主要功能是貯存糞便。
i. 大腸癌症狀
與許多其他癌症一樣,早期大腸癌可能全無病徵。當出現症狀時,腫瘤實際上已經在體內生長了一段時間,病情或已屆中晚期(第三或第四期)。隨著腫瘤生長的位置的不同,臨床上所出現的症狀也不一樣。
- 血便
- 大便習慣改變
- 大便型態改變
- 排便不清
- 腹脹、腹痛
- 貧血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 疲倦
當你發現以上懷疑肺癌病徵,應迅速求醫接受適當的檢查。
肺癌的風險因素
- 吸煙
- 長期吸入二手煙
- 經常暴露在致癌物之下,例如放射線、砷、鎳、鉻、石棉等
- 近親患有肺癌
- 不良飲食習慣

iI. 肺癌的種類
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前者大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85% ,亦是本港較常見的肺癌類型。
非小細胞肺癌(NSCLC)
根據腫瘤的生長結構和形態,再細分為以下三種:
肺腺癌
大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40%,多數出現在曾經或者現時有吸煙習慣的人士身上。不過,在非吸煙的肺癌患者當中,肺腺癌也是較常見的類型,患者年齡多數較年輕,且女性的發病率較高。
鱗狀細胞癌
大細胞癌
非小細胞肺癌分期
第一期
又稱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癌細胞僅局限於上皮組織與基底膜之間, 尚未入侵基底膜,因此極少擴散。
第二期
癌細胞僅局限在肺部,體積小於3厘米,鄰近的淋巴結尚未受到影響。 腫瘤體積約3至7厘米,並可能已經擴散至肺部附近的淋巴組織或胸壁。
第三期
腫瘤體積達7厘米以上,並擴散至整個肺部、淋巴結、胸腔縱隔等部位,但尚未擴散至胸腔以外的身體部位。
第四期
除肺部原發腫瘤外,癌細胞亦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例如肝臟、腦部、骨骼等等。
小細胞肺癌(SCLC)
小細胞肺癌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15%,大部分均由吸煙所致。這類肺癌的生長速度一般比非小細胞肺癌快,約七成患者在確診時已有擴散的情況。
非小細胞肺癌分期
侷限期(Limited stage
腫瘤局限於單邊肺部,但亦有可能經已擴散至單邊的淋巴組織。在所有小細胞肺癌患者當中,隻有約三分一在確診時,病情仍處於侷限期。
擴散期(Extensive stage
腫瘤已擴散至另一邊的肺部或/及淋巴結、肺部周邊的體液或身體其他器官。約有三分之二的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屆擴散期 。
iii 診斷方法
及早發現和準確診斷大腸癌能提升治療效果。醫生一般會透過以下方法檢查和診斷大腸癌:
血液檢查
CEA是一種應用於大腸癌的腫瘤標記。在大約八成的大腸癌患者中,其體內的癌細胞會產生額外的CEA,使血液中的CEA指數升高。然而,CEA的敏感度隻有大約46%。因此,我們不能單靠CEA指數診斷大腸癌。
CEA的理想參考值一般不高於5μg/L。然而,吸煙和其他身體狀況,例如大腸發炎、肝炎和肝硬化,以及其他器官的癌症,例如乳癌、肺癌和胰臟癌等,都會令CEA指數升高。因此,CEA的角色主要是監察大腸癌的治療成效和追蹤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