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癌症種類 - Cancer Type

肺癌種類及治療簡介

肺癌乃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發病率僅次於大腸癌,其死亡率更多年來長踞榜首。2018年,本港的肺癌新症數目達5252宗,死亡個案更接近4000宗。

肺癌主要可以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前者佔整體肺癌個案約85%。由於早期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過半患者在確診時已屆晚期,以致存活率偏低,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非常重要。

幸而,過去十數年間,肺癌治療出現了長足的進步。化療藥物、放射治療、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等不同方式的肺癌抽組織技術及治療(包括肺癌術後治療)技術均迅速發展,不少晚期的肺癌患者仍可透過各種治療方法提升存活率。

肺癌主要可以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前者佔整體肺癌個案約 85%。由於早期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過半患者在確診時已屆晚期,以致存活率偏低,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非常重要。

iI. 肺癌的種類

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前者大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85% ,亦是本港較常見的肺癌類型。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根據腫瘤的生長結構和形態,再細分為以下三種:

肺腺癌
大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40%,多數出現在曾經或者現時有吸煙習慣的人士身上。不過,在非吸煙的肺癌患者當中,肺腺癌也是較常見的類型,患者年齡多數較年輕,且女性的發病率較高。

鱗狀細胞癌
佔整體非小細胞肺癌(NSCLC)肺癌個案約25%至30%,患者多數有吸煙習慣。鱗狀細胞癌一般源於肺部中央近支氣管的位置,擴散速度較慢。

大細胞癌
佔整體非小細胞肺癌(NSCLC)肺癌個案約10%至15%,可生長於肺部任何位置,擴散速度較快,治療較為困難。


非小細胞肺癌分期

第0期

又稱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癌細胞僅局限於上皮組織與基底膜之間,尚未入侵基底膜,因此極少擴散。

第1期

癌細胞僅局限在肺部,體積小於3厘米,鄰近的淋巴結尚未受到影響。

第2期

腫瘤體積約3至7厘米,並可能已經擴散至肺部附近的淋巴組織或胸壁。

第3期

腫瘤體積達7厘米以上,並擴散至整個肺部、淋巴結、胸腔縱隔等部位,但尚未擴散至胸腔以外的身體部位。

第4期

除肺部原發腫瘤外,癌細胞亦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例如肝臟、腦部、骨骼等等。

小細胞肺癌(SCLC)

小細胞肺癌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15%,大部分均由吸煙所致。這類肺癌的生長速度一般比非小細胞肺癌快,約七成患者在確診時已有擴散的情況。

小細胞肺癌分期

侷限期

侷限期(Limited stage):腫瘤局限於單邊肺部,但亦有可能經已擴散至單邊的淋巴組織。在所有小細胞肺癌患者當中,有約三分一在確診時,病情仍處於侷限期。

擴散期

擴散期(Extensive stage):腫瘤已擴散至另一邊的肺部或/及淋巴結、肺部周邊的體液或身體其他器官。約有三分之二的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屆擴散期 。

III. 肺癌的診斷方法

放射診斷(或稱影像檢查)

肺部X光(X-ray)檢查

電腦掃描(CT scan)

正電子電腦掃描(PET scan)

同位素骨骼掃描(Isotope Bone scan)

活組織檢查

若放射診斷的結果發現異常,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活組織檢查作進一步診斷。活組織檢查除可分辨腫瘤屬於良性抑或惡性之外,亦可同時檢測腫瘤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變。抽取活組織作肺癌檢查可透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

影像引導活組織檢查(Imaging Guided Lung Biopsy)
利用電腦掃描或超聲波掃描的影像作引導,醫生以小型手術刀插入肺部,對患者肺部的異常細胞抽取組織作肺癌檢驗,檢查是否有癌細胞。過程中患者需要局部麻醉,整個過程隻需數分鐘,不會過份不適。

支氣管鏡檢查(Bronchoscopy)
透過內窺鏡檢查肺部以及氣管內壁,拍下肺部內部的照片作詳細分析,同時可抽取肺部組織作肺癌檢查。內窺鏡沿鼻孔和口腔進入肺部,患者可以事先服用鎮靜劑及麻醉劑,幫助鬆弛喉部,以減少內窺鏡進入時引起的不適。

縱隔鏡檢查(Mediastinoscopy)
須透過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旨在檢查位於肺部和心臟之間的縱隔腔,以及淋巴結和胸腺。手術需要在患者的頸項底部及胸骨上方開口,然後放入內窺鏡,如同時發現患者有淋巴結腫脹,醫生可切除淋巴結作進一步化驗。

基因測試

檢查腫瘤中是否存在特定基因突變,形式包括活組織抽取作肺癌檢查和液體活檢。如結果發現腫瘤存在特定的基因突變,例如EGFR、ALK、ROS1、BRAF等等,便可使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

IV. 肺癌治療及術後治療

醫生會根據患者年齡、身體狀況、肺癌的種類、位置和生長速度等,向患者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以下是肺癌的常見治療方法,視乎患者的情況,醫生可能會單獨或合併使用這些治療方案:

外科手術

肺癌切除外科手術主要是適用於早期肺癌患者,即腫瘤隻局限於肺部的情況,肺癌切除手術對治癒非小細胞肺癌機會較高。不過如癌細胞已擴散,或者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則不適合進行外科手術。

肺癌手術一般有以下幾類:

肺楔形切除術: 切除含有癌細胞的肺部組織

肺節切除術:切除較大的肺部組織

肺葉切除術:切除一片或兩片肺葉

肺切除術:切除其中一邊肺部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又稱電療),是透過對癌細胞發放高能量的輻射線,破壞癌細胞中的染色體,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放射治療在不同的癌症治療階段都可應用,有根治腫瘤、輔助治療、紓緩病情不適等效用。有需要的話,放射治療可用於肺癌術後治療:癌症病人可以在外科手術後進行放射治療,清除未能被完全切除的癌細胞,以及減低復發機會;或在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前,用電療將癌腫瘤縮小,令手術成功率更高。

不過,電療仍有一定限制,例如受照射的皮膚區域會出現發紅、乾燥、毛髮脫落等,同時病人也有機會食慾不振、肺部和食道變得腫脹以及疲倦。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是透過抗癌藥殺死癌症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可以經由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注射至體內,或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化學治療藥物。化療藥物可以單獨或組合使用,同時亦可以和放射治療與外科手術混合作聯合治療,也可以用作紓緩晚期癌症所帶來的不適。

很多病人都會聽說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如嘔吐、腹瀉、脫髮、疲倦等等,而抗拒接受化療,不過各種治療方案都有機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而且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病人在接受化療之前可以向醫生了解清楚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和應對方法。

化療比較常用於擴散速度快的小細胞肺癌,醫生會根據肺癌病人的病情、年紀、健康狀況、癌症期數等而制定一個或多個化療周期,每個周期中有數日需要進行化療,其餘日子則可以讓身體恢復體力。

常見的肺癌化療藥物可分為鉑類化合物、抗代謝藥、長春花生物鹼以及紫杉醇。鉑金類藥物較容易令肺癌病人出現手腳麻痺、刺痛等的副作用,有機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雖然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可能較明顯,不過大部分副作用都會在化療療程完結後慢慢消失。

其實近年化療藥物不斷發展,很多新型化療藥已經可以大為減少治療的副作用,加上化療對治療肺癌的效用明顯可見。肺癌病人在進行化療前,可以向醫生了解如何減輕治療副作用。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利用靶向藥物,針對腫瘤中的基因突變,透過截斷癌細胞的生長信號,或者營養供應,從而令癌細胞無法自主繁殖,並逐漸凋亡。現時亦有一種「抗血管新生治療」(Anti-angiogenesis)的標靶治療方案,方式是將癌細胞內的內皮細胞作為標靶,以藥物抑制內皮細胞的增生,令血管無法生成,從而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標靶治療所造成的副作用較化療少,對骨髓造血細胞或免疫系統的影響亦較低。

進行標靶治療前,肺癌病人需要先進行基因測試,找出突變基因或異常細胞,並作出治療。近年醫學界相繼發現EGFR、ALK、ROS1、HER2、BRAF等靶點 ,並研發出對應的標靶藥物,並有顯著功效。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的原理是重啟自身免疫系統,重新辨識並殺死癌細胞。免疫治療主要使用PD-1抑製劑和PD-L1抑製劑,令免疫系統可以重新殺死癌細胞或者令癌細胞不能再擾亂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

癌細胞的出現是因為腫瘤當中的PD-L1與T細胞受體中的PD-1結合,從而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殺死癌細胞。而免疫治療大致可分為兩大方式:

PD-L1療法:
與癌細胞中的PD-L1結合,令其無法與T細胞受體中的PD-1結合。

PD-1療法:
直接阻止癌細胞的PD-L1與免疫系統中的PD-1結合。

在進行免疫治療之前,患者可先進行PD-L1蛋白測試,以評估身體對免疫治療的反應。

常見的免疫治療副作用包括咳嗽、出疹、食慾不振、關節痛等,較嚴重的話亦有機會出現肺炎、肝炎、腸炎或荷爾蒙失調等自身免疫反應,攻擊健康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