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氧治療 -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

高壓氧治療的基本概念
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是一種醫療程序,讓患者在密閉艙室內呼吸100%純氧,同時艙內壓力高於海平面大氣壓(通常為1.4-3.0個大氣壓絕對值,ATA)。這種治療通過兩種主要機制發揮作用:
波義耳定律的物理效應*:增加環境壓力可減少氣泡體積,對減壓病和氣栓症有直接治療效果
氧氣的生理效應*:在高壓下,血漿中溶解的氧氣量大幅增加(在3ATA下可達6vol%),使組織氧分壓提高10-15倍
高壓氧治療在香港的發展始於20世紀後期,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和臨床證據累積,香港多家大型醫院陸續引進高壓氧治療設施。目前香港擁有亞洲最先進的高壓氧治療中心之一,配備多種艙型以滿足不同臨床需求。
治療設備類型
香港醫療機構主要使用以下高壓氧艙:
*單人艙(Monoplace Chamber)*:
– 透明丙烯酸材質
– 患者平臥接受治療
– 直接加壓100%氧氣
– 常見於私立醫院和專科診所
*多人艙(Multiplace Chamber)*:
– 鋼製大型艙體
– 可同時容納6-12名患者
– 艙內加壓空氣,患者通過面罩或頭罩呼吸純氧
– 主要設置在公立醫院和教學醫院
標準治療方案
– 治療壓力:通常為2.0-2.5ATA
– 治療時間:每次90-120分鐘(包括加壓和減壓時間)
– 治療頻率:急性病症可能每日1-3次,慢性病症通常每日1次
– 療程長度:根據病情,可能需要5-60次治療
▲哪些患者適合採用高壓氧治療的常規適應症
香港衛生署批准的常規適應症包括:
1. *急症適應症*:
– 減壓病(潛水夫病)
– 動脈氣體栓塞
– 一氧化碳中毒及煙霧吸入
– 壞死性軟組織感染
– 急性創傷性缺血(如擠壓傷、筋膜室綜合徵)
2. *慢性病症*:
– 糖尿病足潰瘍
– 放射性組織損傷(如放射性骨壞死、放射性膀胱炎/直腸炎)
– 難癒合傷口
– 慢性骨髓炎
– 突發性耳聾
▲高壓氧治療在腫瘤科的應用
放射治療後併發症的管理:
放射性骨壞死(Osteoradionecrosis)
– 機制:HBOT通過增加組織氧合促進血管新生和纖維母細胞活化
– 香港臨床實踐:常用方案是2.4ATA,每次90分鐘,30-40次治療
– 香港大學研究顯示配合外科清創,有效率達75-85%
– 特別適用於下頜骨放射性壞死
放射性膀胱炎/直腸炎
– 治療效果:減輕血尿和疼痛症狀,促進黏膜修復
– 威爾斯親王醫院報告顯示,60%患者症狀明顯改善
軟組織放射性壞死
– 適用於乳房、頭頸部等區域的放射性損傷
– 需配合傷口護理和抗生素治療
高壓氧與腫瘤生物學的關係
腫瘤缺氧的影響:
– 缺氧誘導因子(HIF-1α)上調促進腫瘤侵襲和轉移
– 導致放射治療和某些化療藥物抵抗
HBOT對腫瘤的潛在影響:
– 可能促進腫瘤生長(通過改善腫瘤微環境氧合)
– 活動性惡性腫瘤非絕對禁忌症,但需個案評估
– 建議用於放射性損傷治療時,需確認無活動性腫瘤存在
▲高壓氧在癌症支持治療中的應用
改善化療相關副作用:
– 治療某些化療藥物引起的組織損傷(如博來黴素肺毒性)
– 香港腫瘤科醫生報告可減輕周圍神經病變症狀
術後傷口癒合:
– 特別適用於接受過放射治療區域的手術後
– 可降低皮瓣壞死風險
生活質量改善:
– 緩解癌症相關疲勞(小規模研究顯示潛在益處)
– 改善認知功能(針對化療腦現象)
香港高壓氧治療的特殊考量
醫療體系中的定位:
– 公立醫院:主要處理急症和放射性損傷
– 私立機構:提供更廣泛適應症,包括輔助癌症治療
費用與保險覆蓋:
– 公立醫院:符合適應症的患者可獲政府補貼
– 私立機構:每次治療約HKD2,000-5,000
– 部分高端醫療保險計劃涵蓋特定適應症
安全規範:
香港高壓氧治療嚴格遵循國際標準:
– 香港衛生署制定的安全指引
– 定期設備檢查和維護
– 醫護人員需完成國際認證培訓
研究與創新:
香港主要醫療中心正在進行的相關研究:
– HBOT對頭頸癌放射後生活質量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
– 新型治療方案對放射性腸炎的療效評估(香港大學)
– HBOT與免疫治療的協同作用探索(私人研究機構)
▲香港高壓氧臨床案例分享
案例1:鼻咽癌放射後下頜骨壞死
– 背景:58歲男性,鼻咽癌放療後3年出現下頜疼痛和牙關緊閉
– HBOT方案:2.4ATA,每日1次,共40次
– 結果:疼痛評分從8/10降至2/10,口腔張開度改善50%
案例2:乳癌放射後胸壁潰瘍
– 背景:45歲女性,乳房切除術後放療,18個月後出現不癒合潰瘍
– 綜合治療:HBOT配合負壓傷口治療
– 結果:12周後傷口完全癒合
未來發展方向
精準醫療應用:
– 生物標記物指導的個體化HBOT方案
– 影像學監測治療反應(如PET-CT評估腫瘤缺氧改善)
聯合治療策略:
– 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潛在協同作用
– 增強化療藥物效能的時序性應用研究
技術改進:
– 便攜式高壓氧設備的開發
– 智能化治療監測系統
香港的高壓氧治療在腫瘤科領域主要作為放射性損傷的有效管理工具,擁有完善的臨床指引和豐富的治療經驗。雖然在直接抗腫瘤應用方面仍需更多研究,但其在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質量和治療相關併發症方面已確立重要地位。隨著個體化醫療發展,HBOT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角色將進一步拓展。
免疫治療療程通常以靜脈滴注方式施藥,具體的免疫治療時間和療程長度視乎患者的個別情況而定。施藥頻率通常每隔 2 至 3 週一次,每次免疫治療療程時間約30至90分鐘。在香港進行癌症免疫治療時,醫生會密切監察患者的身體情況,藉此調配合適的注射劑量,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Powered by Digital ZooSEO優化
常見問題
Q:高壓氧治療是否會促進癌細胞生長?
A:目前香港臨床經驗顯示,用於放射性損傷的標準方案未觀察到腫瘤促進效應,但治療前需全面評估。
Q:治療過程是否不舒服?
A:多數患者僅感到輕微耳壓感(類似飛機升降),醫護人員會指導調壓技巧。
Q:癌症患者何時不適合HBOT?
A:活動性中樞神經系統轉移、未控制的氣胸、某些化療藥物(如順鉑)使用期間需謹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