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簡介

肺癌乃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發病率僅次於大腸癌,其死 亡率更多年來長踞榜首。2018年,本港的肺癌新症數目達 5252宗,死亡個案更接近4000宗。

肺癌主要可以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小細胞肺癌 (SCLC)兩大類,前者佔整體肺癌個案約85%。由於早期 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過半患者在確診時已屆晚期,以致 存活率偏低,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非常重要。

幸而,過去十數年間,肺癌的治療出現了長足的進步。化 療藥物、放射治療、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等不同方式的肺 癌治療均迅速發展,不少晚期的肺癌患者仍可透過各種治 療方法提升存活率。

i. 肺癌症狀

早期肺癌缺乏明顯症狀,大部分肺癌病人有機會因為病情進一步惡化,才出現明顯病徵。以下是一些患上肺癌後有可能出現的病徵:

  • 持續咳嗽
  • 咳血 
  • 氣促
  • 胸部不適或疼痛
  • 聲音變得嘶啞
  • 食慾不振
  • 體重無故下降
  • 重複發作的支氣管炎或肺炎

如果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則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骨痛
  • 頸部或鎖骨位置淋巴腫脹
  • 頭痛、頭暈、四肢無力、麻痺
  • 皮膚及眼睛泛黃

當你發現以上懷疑肺癌病徵,應迅速求醫接受適當的檢查。

肺癌的風險因素

  • 吸煙
  • 長期吸入二手煙
  • 經常暴露在致癌物之下,例如放射線、砷、鎳、鉻、石棉等
  • 近親患有肺癌
  • 不良飲食習慣

iI. 肺癌的種類

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前者大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85% ,亦是本港較常見的肺癌類型。

非小細胞肺癌(NSCLC)

根據腫瘤的生長結構和形態,再細分為以下三種:

肺腺癌

 大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40%,多數出現在曾經或者現時有吸煙習慣的人士身上。不過,在非吸煙的肺癌患者當中,肺腺癌也是較常見的類型,患者年齡多數較年輕,且女性的發病率較高。 

鱗狀細胞癌

佔整體非小細胞肺癌(NSCLC)肺癌個案約25%至30%,患者多數有吸煙習慣。鱗狀細胞癌一般源於肺部中央近支氣管的位置,擴散速度較慢。

大細胞癌

佔整體非小細胞肺癌肺癌個案約,可生長於肺部任何位置,擴散速度較快,治療較為困難。

非小細胞肺癌分期

第一期

又稱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癌細胞僅局限於上皮組織與基底膜之間, 尚未入侵基底膜,因此極少擴散。

第二期

癌細胞僅局限在肺部,體積小於3厘米,鄰近的淋巴結尚未受到影響。 腫瘤體積約37厘米,並可能已經擴散至肺部附近的淋巴組織或胸壁。 

第三期

腫瘤體積達7厘米以上,並擴散至整個肺部、淋巴結、胸腔縱隔等部位,但尚未擴散至胸腔以外的身體部位。

第四期

除肺部原發腫瘤外,癌細胞亦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例如肝臟、腦部、骨骼等等。

小細胞肺癌(SCLC)

小細胞肺癌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15%,大部分均由吸煙所致。這類肺癌的生長速度一般比非小細胞肺癌快,約七成患者在確診時已有擴散的情況。

小細胞肺癌分期

侷限期(Limited stage

腫瘤局限於單邊肺部,但亦有可能經已擴散至單邊的淋巴組織。在所有小細胞肺癌患者當中,隻有約三分一在確診時,病情仍處於侷限期。

擴散期(Extensive stage

腫瘤已擴散至另一邊的肺部或/及淋巴結、肺部周邊的體液或身體其他器官。約有三分之二的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屆擴散期 。

iii 診斷方法

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前者大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85% ,亦是本港較常見的肺癌類型。

第一期

A. 基因測試

檢查腫瘤中是否存在特定基因突變,形式包括活組織檢查和液體活檢。如結果發現腫瘤存在特定的基因突變,例如EGFR、ALK、ROS1、BRAF等等,便可使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

第二期

B. 身體檢查

肺部X光(X-ray)檢查

電腦掃描(CT scan)

正電子電腦掃描(PET scan)

同位素骨骼掃描(Isotope Bone scan)

第三期

C. 活體組織測試

若放射診斷的結果發現異常,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活組織檢查作進一步診斷。活組織檢查除可分辨腫瘤屬於良性抑或惡性之外,亦可同時檢測腫瘤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變。活組織檢查可透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

影像引導活組織檢查(Imaging Guided Lung Biopsy)
利用電腦掃描或超聲波掃描的影像作引導,醫生以小型手術刀插入肺部,抽取患者肺部的異常細胞組織進行檢驗,檢查是否有癌細胞。過程中患者需要局部麻醉,整個過程隻需數分鐘,不會過份不適。

支氣管鏡檢查(Bronchoscopy)
透過內窺鏡檢查肺部以及氣管內壁,拍下肺部內部的照片作詳細分析,同時可抽取肺部組織進行檢查。內窺鏡沿鼻孔和口腔進入肺部,患者可以事先服用鎮靜劑及麻醉劑,幫助鬆弛喉部,以減少內窺鏡進入時引起的不適。

縱隔鏡檢查(Mediastinoscopy)
須透過全身麻醉的方式進行,旨在檢查位於肺部和心臟之間的縱隔腔,以及淋巴結和胸腺。手術需要在患者的頸項底部及胸骨上方開口,然後放入內窺鏡,如同時發現患者有淋巴結腫脹,醫生可切除淋巴結作進一步化驗。